在平吴战斗中,贾充妒贤嫉能,联合一些士族反对出战,更是在战斗过程中百般刁难,甚至要斩张华,幸亏得司马炎的舅舅羊祜,在司马炎面前庇护,不然,张华命得丢,吴国怕是也平不了。

    不看其他,就平吴这一件事,便能看出贾充这个人不怎么样。

    贾南风的母亲郭槐,也不是个善茬,善妒、凶残,有其母必有其女,即使历史中没有对郭槐的种种记载,看看贾南风,也能想到郭槐是什么样的人了。

    真不知道司马炎的脑子里在想什么,就算对郭槐不了解,但不信他对贾充没了解,这样的父亲,又怎么能教养出好女儿来。

    假使他想找个之后能帮助司马衷立足的,朝堂之上,可依靠的大臣多了去了,而且也没有记载说贾充势力强盛,如桓温那般,怎么就偏偏选中了贾充?总不能真是因为一阵枕头风给吹的吧。

    反正对司马炎选贾南风,百思不得其解。

    施政上的混乱,之后选了个不当的继承人,又选了个不妥的太子妃,最后在辅政的人选上,本应是汝南王司马亮和国丈杨骏共同辅政,却被杨骏干扰,变成杨骏一人辅政。

    就这样,本来司马炎继位时,就是一滩乱局,被他及贾充、荀勖等人一通执政,把一个更乱的局面留给了司马衷。

    而司马衷连半把刷子都没有,继位后,先是把杨氏把持朝政,杨氏势力极尽一时,之后贾氏又不乐意了,也掺和进了权利之争里。

    于是越搅越乱,不但引起了“八王之乱”,更是让早已生异心的各胡人群体,看到了机会。

    之后的事,前面都有说,这里就不在重复了。

    其实“八王之乱”中,不仅仅是八个王爷以及胡人在溜达,各地方,特别是南方,也有不少官员反叛、流民起乱。

    反叛的比如陈敏、王冲、胡亢等,流民起乱(虽然网上有些说是起义,但狗熊还是认为“乱”更合适),比如张昌、王如、杜弢等。

    真的是非常热闹,宗室、胡人、反叛官员、造反流民/农民。

    “永嘉南渡”后,留在北方的晋室其实还没有灭亡。

    “永嘉南渡”是在永嘉元年(公元307年)就开始的,这年,是晋怀帝司马炽继位,大赦天下,改年号为“永嘉”的一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