农家学派形成后,曾积极参与到百家争鸣之中。许行的弟子陈相与孟子曾发生过一场著名的辩论,虽然陈相最终落败,但这宣示着农家作为一个学派正式加入到百家争鸣的行列。
许行的主要思想是贤者应该与民同耕而食,饔飨而治,也就是君民并耕。他认为统治者也应参与农业生产,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百姓的疾苦,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政策,这一主张打破了传统的等级观念,强调了劳动的平等性。
在肯定分工互助的基础上,提倡人人平等劳动、物物等量交换。也就是‘市贾不二’,这一价格论反映了当时贫苦农民对商人利用市场高利盘剥的不满,希望建立一个公平的经济秩序。
孟子则指出,社会中存在“劳心者”与“劳力者”的分工,“劳心者治人,劳力者治于人;治于人者食人,治人者食于人,天下之通义也”。
这是基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形成的合理分工,统治者承担着治理国家的重任,不可能同时兼顾农耕等体力劳动。如果要求贤者与百姓一样去种地,那就是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,会使社会无法有效运转。
孟子认为,在现实生活中,每个人的能力和精力都是有限的,不可能做到既擅长治理国家又精通农业生产。而且,不同的工作需要不同的技能和知识,让擅长治理的人去种地,不仅会浪费他们的才能,也无法保证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。所以,农家学派的“并耕而食”理论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。
而农家学派倡导商品不论质量、工艺等差异,只要数量或重量相同,价格就应相同,即“市贾不二”。孟子则反驳说:“夫物之不齐,物之情也;或相倍蓰,或相什伯,或相千万。子比而同之,是乱天下也”。
意思是物品千差万别是客观事实,不同的物品在价值上有很大差异,有的相差一倍五倍,有的相差十倍百倍、千倍万倍,如果强行将它们同等定价,就是扰乱天下的经济秩序。
按照农家的这种观点,会打击生产者的积极性。如果优质产品和劣质产品价格一样,那么生产者就没有动力去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工艺,这将导致整个社会的生产水平下降,经济发展受到阻碍。
只能说,农家子弟太过理想化。
出发点是好的,但有些不切实际。
因此,无论是君王,还是官吏、商贾都对农家思想敬而远之。
那些年,诸侯之间合纵连横,反复无常,朝秦暮楚,使得东方大地混乱不堪。宋国一举灭了滕国,然而随后宋国也被齐国所亡。齐国更是遭遇了五国伐齐之祸,差点就此覆灭,处处皆是战火纷飞,的确并非农家发展生产力的大好时机。
农家众人就这样在颠沛流离中,中衰了漫长的岁月。直至许行的孙子这一代,迎来了难得的机遇:秦相吕不韦欲效仿战国四大公子纳士养客,特意点名邀请农家入秦!
秦国百姓质朴,官府也极为出色,从底层小吏到丞相,官府运作的核心理念竟然是:切勿耽误百姓耕作!
一切有可能影响农业的事物,诸如游士、商贾等,都被打压禁止。为了鼓励生产,秦国上下可谓无所不用其极。他们农家周行天下,苦苦寻觅了数十年,不正是想找到这样一个重视农业的政府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