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奉府如今除了儒家那些博士,还有赵凌从孟巍然那里收来的法家门生,以及墨家、道家、阴阳家、农家的门人。
赵凌不再坚持法家独尊,诸子百家的门人齐聚咸阳,也被赵凌先收拢到常奉府。
大秦不再是法家独尊,常奉府也不再全是儒家门生。
他们虽各有门派,但都归冯瑜管。
哪怕孔鲋回到常奉府,也已经夺不了冯瑜的权。
冯瑜身为赵凌的得意门生,对诸子百家皆有涉猎。
在三川郡时又常与墨知白往来,墨家门生们与他关系匪浅,对他佩服有加,墨家之人来到咸阳,又多亏了他的照拂,自然以其马首是瞻。
法家与儒家的人聚于一堂,编撰《万民典》的时候,之前是偶有争执,但在扶苏和冯瑜镇压之下,也就只是互不理会。
孔鲋回来之后,矛盾再次升级。
李斯的弟子吴公身为法家的领袖,面对孔鲋大谈仁义治国的时候,立即反驳道:“仁者能仁于人,而不能使人仁,义者能爱于人,而不能使人爱。”
他这话就是《商君书·画策》中的原话,就是说,仁义只能约束个人,无法形成强制性的国家秩序。
孔鲋冷笑道:“陛下如今已不重用法家,仁政治国是必然的!”
儒家主张以仁政、礼治、民本治国,与法家的专制、法治、功利形成尖锐对立,基本已经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。
各有各的道理,赵凌杀了李斯,重用儒家,也给了些承诺,这也导致孔鲋产生了错觉,以为赵凌是打算以儒家的主张治国。
《万民典》集百家之言,儒家和法家的学说几乎对立,这若是都写在同一本书上,似自相矛盾,如何教化百姓?
墨家和农家的门生他们倒是悠闲地在旁边看热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