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正龙知道这一次危机算是解除了,下一步就是祸水东引,朝文官集团开炮了,他小心翼翼地说道:“微臣出任河北转运使,是为了北征吧,听说政事堂的相公集体反对。”
“哎,别说了,那群家伙道貌岸然,说得理由冠冕堂皇,实际上说来说去,还是害怕战争,害怕因为战争提高武将的地位,影响文官集团的利益。”宋徽宗赵佶虽然心中不悦,但是并没有太在意,当年包龙图的吐沫星子都喷到仁宗脸上了,仁宗也只是自己擦面而已,现在牵涉到国战,政事堂的相公反对也没有什么大不了。
“陛下,臣增加流浪到过南洋诸国,听到一些奇闻轶事,想说于陛下听,不知道您是否有兴趣。”
“说吧,今晚上朕也是睡不着了,我们君臣就秉烛夜谈。”
刘正龙一本一眼地说道:“在南洋有个国家,一直信奉‘君权神授’,在国内,国王高高在上,说出去的任何一道旨意,文臣武将都不能反驳。有一次,国王醉酒,顺口说了一句,丞相头颅圆又圆,当球踢应该不错。”
听到这里,宋徽宗赵佶有点惊诧地问道“这个国王是不是有点荒诞了,这样下去岂不会误国?”
“第二天,丞相的头颅就呈现在了大殿之上,副丞相说道,君权神授,君主的任何一道旨意,文武百官都必须要严格执行。丞相大人自断头颅,命令微臣送来,以此向天下表面,君权神授,任何人不得违背,否则就是欺君。”
说到这里,刘正龙顿了一下,他瞧了瞧宋徽宗的脸色,知道官家是听到心里去了,于是就接着说道:“自此,那个国家国泰民安,风调雨顺,政通人和,日益强大,达到了前所却未有的文治武功境界,这个国王堪比秦皇汉武,唐宗宋祖。一个国家,只有君权神授,只有所有的人都听陛下的,那才能够真正的政通人和。如果,君主的政令还需要文官指手画脚,那么君主的权威何在,君主不居于庙堂之上,君主不能够做到号令天下,那么国家的强大注定是虚幻的。陛下乃道君皇帝,是天上的神仙下凡,您乃君权神授,岂能受制于那群老匹夫。”
“住口,休得胡说。”虽然宋徽宗嘴上怪罪刘正龙称呼政事堂的相公为老匹夫,实际上心里面还是被那句君权神授说动了,自己乃神仙下凡,注定要去泰山封禅,注定要成为古往今来最伟大的君王,如果不能收复幽云十六州,那这一切都没有意义。
刘正龙看出来了宋徽宗十分的中听,也看出来了陛下希望自己接着说下去,他于是就不紧不慢地说道:“秦始皇号令天下,莫不相从,最终一统六国。汉武帝独断专行,横扫西域诸国,犯我大汉者,虽远必诛。唐太宗成为天可汗,还不是建立在皇权至上。太祖曾经说过卧榻之侧,岂容他人酣睡,最终一统天下。如果,太祖受制于文官集团的话,最终结果一定是南唐臣服大宋成为附庸国,哪来的大宋天下一统。”
谬论,刘正龙讲不出来什么大道理,但是谬论一套一套的,他不想过高的太高宋太祖,而贬低宋太宗,于是就接着说道:“太宗在位,本来意图收复幽云十六州,奈何文官贪生怕死,害得大宋最终未能收复幽云十六州。北边的汉民对于回归中原是望眼欲穿,如果仅仅以为几个老匹夫的反对而放弃,恐怕陛下您将来会后悔。毕竟现在是金辽大战,这个时候幽云十六州唾手可得,您不收复,这种遗憾不知道还要持续多少年。”
“可是,太祖有遗训,士大夫共天下,朕那样做岂不是不孝?百年之后,如何有颜面见列祖列宗。”
“士大夫共天下,的本意是让士大夫辅佐皇上处理朝政,治理国家,而不是让他们去分君权,把陛下架空。当年仁宗皇帝立储君的事情都要被文官阻挠干预,还说什么皇家无私事。实际上,就是瓜分军权。卧榻之侧,岂容他人酣睡。军权神授,怎么能让文官染指。”
宋徽宗沉默了,他何尝不知道这些道理,可是前朝的安史之乱,藩镇割据,五代的王朝更替都是武将势大,作乱造成的,就包括宋太祖的皇位都是黄袍加身实现的。
君臣之间沟通不下去了,宋徽宗却没有半点困意,于是就让太监准备晚膳,他要和刘正龙边喝边聊。
在喝酒的时候,宋徽宗还是把自己的顾及说了出来,最后他说道:“太祖皇帝是不想后人重蹈覆辙,才提出的士大夫共天下,现在一百六十多年了,文官集团已经庞大到令人发指的地步,不是说君权神授,就可以从他们手中把权利收回来的。”